秋天不再来

本文是对丁立梅《孩子和秋风》一文的再创作,原文文笔优美,强调“情随境迁”,但不合时代,遂抛砖引玉以做改写。

我散步到落满银杏树的小公园,听见几个孩子在游戏。一排红砖围起来的泥土,覆盖着厚厚的金叶。正午阳光从树杈洒下,偶有一阵风吹过,钻到脖子里,人人便知秋天到了。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把大剪刀,它剪呀剪的,就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这比喻倒形象,我心里赞叹,一阵风吹过,却不由得打了个哆嗦。“剪完了,它让阳光来住”,这个孩子接了一句,他的脸冻得像通红的苹果。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魔术师,它会变出好多好吃的,菱角啊,花生啊,苹果呀,葡萄呀,还有桂花,可以做桂花糕。我昨天吃了桂花糕,妈妈说,是风变出来的。”这话说的不无道理,落叶暗含着过去的收获。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调皮的娃娃,他把树上的叶子,扯得东一片,西一片的,那是在跟大树闹着玩呢。”我想到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虽然宣告着一季的结束,不过它在最后的尽头还在发光发热,融入土壤,为新的春天到来做好准备。

“秋天的风,像一个小仙女,她走到菊花旁,轻轻吹一口气,菊花就开了...”。我已渐渐走远,却不由得陷入沉思:秋风是夏的落幕,意味着收获,也是蛰伏的序章。

昼长夜短,那些曾经聒噪着知了的沾着雨露的清晨一去不返,那些漫天遍野的压弯小麦腰的秋忙场面也已远去。昼短夜长,那些离家的游子们是否攒够了得以谋生积蓄?那些宿醉的浪人们是否又对昨日分别的情人坦然释怀?秋风涌起,暗夜降至,萧瑟的景观肃穆且让人心生悲凉,秋天是进入漫漫黑夜的前章,但亦是埋葬失败,积蓄力量,种下新希望的好时光。

四季轮转,秋天虽不再来,却也不必再来。

《孩子和秋风》丁立梅

我和几个孩子站在一片园子里,感受秋天的风。园子里长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我们的脚底下,铺了一层厚厚的梧桐叶。叶枯黄,脚踩在上面,嘎吱嘎吱,脆响。风还在一个劲儿地刮,吹打着树上可怜的几片叶子,那上面,就快成光秃秃的了。

我给孩子们上写作课,让孩子们描摹这秋天的风。以为他们一定会说寒冷、残酷和荒凉之类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把大剪刀,它剪呀剪的,就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有二月春风似剪刀之说,秋天的风,何尝不是一把剪刀呢?我赞许了这个比喻。只不过,它剪出来的不是花红叶绿,而是败柳残荷。“剪完了,它让阳光来住。”这个孩子突然接着说一句。他仰向我的小脸,被风吹着,像只通红的小苹果。我怔住,抬头看树,那上面,果真的,爬满阳光啊,每根枝条上都是。失与得,从来都是如此均衡,树在失去叶子的同时,却承接了满树的阳光。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魔术师,它会变出好多好吃的,荾角呀,花生呀,苹果呀,葡萄呀;还有桂花,可做桂花糕。我昨天吃了桂花糕,妈妈说,是风变出来的。”我笑了。好个小可爱,经你这么一说,秋天的风,还真是香的。我和孩子们一起嗅,似乎就闻见了风的味道,像块蒸得热气腾腾的桂花糕。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调皮的娃娃,他把树上的叶子,扯得东一片西一片的,那是在跟大树闹着玩呢。”

哦,原来如此。秋天的风一路呼啸而下,原是藏着笑的,它是活泼的、热闹的,是在逗着我们玩的。孩子们伸出小手,跟风相握,他们把童年的笑声,丢在风里。

走出园子,风继续在刮。院墙边一丛黄菊花,瓣瓣舒展,颜色浓烈饱满。一个孩子跳过去,弯下腰嗅,突然快乐地冲我说:“老师,我知道秋天的风还像什么了。”“像什么呢?”我微笑地问她。“秋天的风,像一个小仙女,她走到菊花旁,轻轻吹一口气,菊花就开了。”这个孩子被自己的想象激动着,脸上洇着兴奋的红晕。

我简直感动了。可不是,秋天的风,多像一个小仙女啊!她走到田野边,轻轻吹一口气,满田的稻子就黄了。她走到果园边,轻轻吹口气,满树的果实就熟了,橙黄橘绿。有小红灯笼似的柿子,还有青中带红的大枣,和胖娃娃一样的石榴。她走到旷野边,轻轻吹一口气,一地的草便都睡去了,做着柔软的金黄的梦。小野花们还在开着,星星点点。红的、白的、紫的,朵朵灿烂,在秋风里,在越来越高远澄清的天空下。

孩子有本心,即便是肃杀的秋风,他们也给它镶上童话的金边,从中窥视生命的可亲和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