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我的博客覆盖了前端、后端、客户端以及系统编程等领域,以构建高效、弹性、可维护的应用程序为目标。请随意翻阅查看。这里记录了我对一些新技术、新工具以及在项目中的开发实践,往前翻翻还有很多不着调的诗歌。
从“带宽税”到“余闲”:AI如何终结“稀缺心态”
我们都生活在某种形式的“稀缺”中——时间不够用、精力总是在“红线”边缘。本文以丹尼尔·卡尼曼的认知双系统理论作为基础,以“发散-聚合”的创新问题解决框架作为人机协作范式,系统的对AI为何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心智带宽不足的稀缺心态问题进行了解释。
从对话到共创:AI时代人机交互的“双螺旋”模型
当前主流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交互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指令-响应”式的对话。当面对复杂、开放式的创造任务时,这种模式常常陷入低效的试错循环,暴露出其作为“黑箱”的局限性。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新的人机协作范式,将交互从简单的“对话”提升至深度的“共创”。这个模型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条通往高质量、结构化创造的新通路。
于心流之上,立不逾之矩 ——论短视频时代的自由与枷锁
短视频平台利用精密算法,制造了一种让用户沉浸于“心流”的“拟态自由”,这本质上是一种温和的奴役,不仅是时间的浪费,更是一种损害认知深度、缩短注意力、破坏时间感的精神“枷锁”。为摆脱困境,应借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智慧,为自己的数字生活设立理性的“边界”,通过自律重获思考与生活的主权,从而在数字浪潮中实现真正的自由。
边缘安全的本地化实践
暴露服务到公网总是危险的,对于中小开发者更是头疼:倘若静态资源盗用、接口重放攻击还能够在应用层通过客户端指纹识别限流和严格资源限制解决,那么 DDoS 则是难以避免的噩梦。
在云上的 277 天
这是一段长达277天的云原生实践复盘。它始于我构建的一个自建 PaaS 平台,最终演进为一个基于开放标准、将复杂性策略性交由专业平台处理的轻量化个人技术生态。此文旨在记录这一过程中的架构决策、挑战,以及最终形成的“关注点分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