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第十六周日思录

本文主要探讨之前提出的一个问题,如何整合视角?大家都知道,视角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意味着创新,意味着生产力。我认为,提高可以从形式开始,形式往往意味着改变,而在改变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考会促进视角的整合,而整合后的视角,则会带来某种我们确信的意义。形式就像电火花,视角的整合意味着打火,而意义则驱动着内燃机。

形式、视点和意义

当我们希望去学习一门技术,或者,参加一场考试,于是定好闹钟,要求自己按时起床去学习。这是形式。在学习中逐渐找到一点意思,或许是成就感,这是本质。本质意味着意义,而意义则不总是轻易彰显的。形式可以促进意义,我认为这是通过对自我行为的解释,以及对形式带来的理解改变导致的。

我很早就知道形式的这种作用,但我却不知道,如果它没能起作用,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从健身圆环说起

事情来源于此:我最近使用AW进行每日活动的记录,记录的内容是三个圆环,分别代表站立、锻炼和卡路里消耗。对于夏天而言,锻炼和卡路里消耗往往可以顺利完成,而站立——程序要求每天最少在12个小时内,每个小时至少站立1分钟。而我常常因为写程序或者作业忘记这件事。因此,当我定下目标要完成这三个圆环的时候,在七天里总是会有一天到两天,站立时常达不到12小时。这是让人十分惋惜的事情,因为如果我在某一个小时站起来活动1分钟,那么我在7天后就能够拿到一块奖牌,而就差了这一分钟,程序就判定本周没有完成站立。

他人的形式和多样性的视角

这曾经被我认为是有效的,就是说,形式可以促进功能,改变态度,因此我买了手表,希望每次看时间的时候都能够看到这个健身圆环,提醒我运动。我至今还认为这一点并没有错。形式相当于自己给自己的行为找个理由,瞧,我这么做了。那么下一步呢?

视角和其整合的意义

我发现,程序总是会在每小时的50分时,告诉我需要站立,而这时候,我往往想,还有10分钟呢,我把这个功能完善下...然后就错过了。这个本质上来说还不错,在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被打扰确实很烦。但是,或许,我们没有认识到站立的意义呢?

我认为形式虽好,不过其最终需要让我们在变化中通过视角采择,产生新的观点,而这才是说服我们自身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行动的理由,即我们发现了它的意义。

形式、变化、对可能性的确信

我现在的观点是,形式确实有用,但是也绝对不是灵丹妙药。抄袭和模仿终究不能替代自力更生。形式会造成错觉,而错觉往往有害。适量的形式可以带来变化,变化会产生新的思考角度,我认为这些新的角度,可能会让我们“自己说服自己”,产生一种意义,而只有当一件事情具有明确的意义,它才能够摆脱形式,带来本质的变化。我认为这和引爆点模型是不矛盾的,形式只是为多个格子增添了可能性,形式不是律法,它是一种试探,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而一旦视角被采择,形式就退居其次,变成一种行为风格。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形式和意义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形式,而是努力探寻形式背后的含义,如果一件事情要去做,形式是诱因,那么如果这件事情最后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形式这个火花绝对不会是维持内燃机转动的核心所在,尽管,构造一个形式很困难——讽刺的是,抄袭别人的形式却很简单。不论如何,我们需要认识到,形式的背后,是视角的采择,是理解,我们需要找到的,是内燃机的动力。

很多人只看到别人点燃火花,而不知道这火花是为什么而生。

回到开头

经过这一段的思索,我给自己找到一个答案:站立的话,我可以从工作中脱出身来,包括呼吸也是。这样的话,就可以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一些事情,这种视角往往有利于架构和整合,这是一件好事。

所以说,今天探讨的问题很奇妙,大概含义是:如果有一个问题,非常棘手和困难,所以我们想要去做,又不想去做。但是做,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去解决它。而不做,则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道理老生常谈。我想说的是,不必说,因为我不感兴趣,或者这件事对我没有非常大的意义,所以我现在搁置,之后再说,这就是典型的拖延。因为,一旦你给自己找好台阶,只有一个药引/形式,然后强迫自己走下去,一点点也好,如果这能够带来观点的改变和意义的提升,那么你就会自动的进行下去了。这是我认为前面老生常谈的问题的一个内部的过程,因为做了一点后,慢慢发现有一点兴趣,好,那么就继续,就做完了这件事。而这件事如果放在总体而言,我们是没有全部完成的兴趣的,那么拆开后,这个兴趣,就一点点,竟然可以完成。

那么,重点是,我们需要在这一点点的兴趣后,在做了一些后,找到了进行下去的动力。一般来说这不难,因为万事开头难,但,如果这形式是强迫的,比如考试,比如命令,那就没什么用了。

换句话说,视点的整合,这才是最重要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整合起来很有意思。如果想要找到最优解,那么免不了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这些事,可能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是喜欢的。整合视角,就是他们的视角——为什么这些事在他们眼中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去模仿,去实现形式,但是,那样做太假,形式只是工具,我们必须能够找到这个意义,否则就会宛如带着面具过活。

轻松玩耍和严肃设计

GUI的原罪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人性化的交互,你可以试着点开一个文件夹,拖动它,返回,撤销,如果用户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模型,他就可以在GUI中不断的尝试新的玩法。这在很早之前被认为是一种革命,因为电脑似乎和我们更亲近了,我们更容易理解计算机在做什么。

这是我看到一个提供BootStrap界面搭建的工具的时候的所思所想。我拖动不同的控件,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嗯,这样看起来不错。WordPress也有这种问题,网页制作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一切都被图形化了。

这是优势,让一般人也能容易上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更是缺点,因为在没有一个详细的模型之前,在没有分析自己的需求和采用什么元素实现之前,过于容易的操纵素材会导致产生一种幻觉——我会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看起来不复杂,很简单。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大多数都是玩具级别的作品。

Unix的命令行,我总是感觉哪里怪怪的,之前一直喜欢用文件管理器,到Unix下还是喜欢用图形界面,但是知道最近我才想起来,如果要操纵一个文件,那么应该是想好了,再去做,如果不确定位置,直接grep来搜索,定位后,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后再去做。这是我认为和GUI的明显不同。

再谈谈Python,Python的原罪在于,它提供了太多的API,以至于没有计算机思想的人很轻易的认为,API就是一切,我只要找到API,用就是了,不就是写几行代码吗?这个原罪依旧是工具带来的问题。

当试错成本太低,并且结果不好评判的时候,尤其是程序设计,过于简单和丰富的工具往往会带来灾难。缺乏顶层设计和指导思想,照着教程抄,不会查文档,看源代码,当做一件事完全不进行思考,抡起袖子就开搞,这是码畜和代码小子。

除了编程,任何和这种性质类似的事情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