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S1 30天使用体验
本来打算购置AW一周后就写一篇开箱来着,不料却一直拖到了寒假,也就是一个月之后。在这一个月里,我对AW以及时间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思考,关于“信息过滤”、“信息展示”、“完成感”和“健身的意义”这些维度我都有了新的体会,因此写成本文,以备以后进一步补充。
2000多买个表到底值不值?如果单纯看时间的话,下有200块的卡西欧石英表,上有同价位的精工机械表,前者便宜,实用,后者好歹是“机械”表,有经典元素在,因此,作为方形电子表的Apple Watch卡在这里不伦不类的,似乎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甚至同价位的Moto 360和Huawei Watch,第一眼的观感也不输Apple Watch,这当然得益于人们对于圆形手表的刻板印象。如果你问一个没有用过智能手表的普通人对Apple Watch有什么看法,我猜他绝对不会说这东西外形很好看这类的东西,起码相比较Moto 360来说。
那么,Apple Watch真的就是一点用都没有的鸡肋产品吗?用硕大的手指在3寸的屏幕上指指点点是不是就像当年Apple公司研发的牛顿平板电脑,以及乔布斯强烈反感的用于操作的手写笔呢?
这一切当然是无稽之谈。盲人摸象,终究是只能看见局部,雾里看花,总归没有切肤之体验。
信息处理
写在开头
我所认为的Apple Watch,有两大杀手锏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展示和处理的能力。这在我看来尤其关键。什么是信息的展示和处理?简而言之就是接收通知。关于此嗤之以鼻的人有两派:
1、手机就足够了,要另外花两三千块钱做什么?
2、一二百块钱的手环也可以接收通知,您这杀手锏有点掉价啊。
对于“手机够用派”,我想他们势必也不会认同这句话:
抬起手看一条消息是比拿出手机看消息更方便的和重要的事情。
继续推测的话,我觉得他们使用手机的时候没有过这样的困扰:“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在不错失任何重要信息的情况下每天尽可能的少用手机呢?”
事实上,我觉得这个“重磅”功能取决于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以及频率。当我每天频繁查看手机的情况下,我也会觉得手表的通知推送很鸡肋,没什么用,因为反正手机都在手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查看,在这种情况下,手表的价值就没有那么大。其次,当你基本不怎么接受手机的通知,这个时候手表的重要性其实也没那么大。
Ps. 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了不错过重要消息,因此我们对于每一条无差别通知都进行处理,而正因为如此,我们使用手机的频率才得以上升。这造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消息越是重要,我们不自觉地手机使用时间就越多。因此,我非常建议读者如果购置AW的话,可以试着减少手机的使用,因为,当你不再需要去打开手机才能查看一条消息的话,你使用手机的频率自然会下降很多。
总而言之,手表信息通知产生价值的最佳情景是:你使用手机不得不接收很多消息,而这些消息中很多都是不需要处理的,而少部分需要及时处理,而接收这些消息的时候,你是无差别震动接收的,并且手机在视线之外需要掏出来查看,在这种极其完美的情况下,加上如果你希望限制每天在手机上浪费的时间,手表的通知提醒功能才有作用:它可以起到一个信息过滤的作用。
而至于手环之流,由于其无差别接受通知的方式和手机同出一辙,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可能在手腕震动更能够引起你的重视,以防在口袋里震动你错过它。除此之外,其“通知接收”的功能如同鸡肋,更何况不能对信息进行选择处理。
这是我对以上两种看法的反驳。
因此,以下将按照此预定的“最佳情景”进行阐释。如果你的使用方式与此差异太大,请直接跳过“信息处理”部分。
信息过滤:3D Touch和通知推送
从3D Touch谈起
我始终很喜欢3D Touch这个交互设计,自从看到这个功能的第一瞬间就感到,哇,这个真的很惊艳。3D Touch的一个重要作用,对于我,它像是信息的一层“过滤器”,你可以透过这个操作来一窥将要进行的操作中包含的信息,如果不喜欢或者不想看,直接松手,相反,长按就可以完整显示。现在手机承载的信息量太多太多,通过这个功能,可以很方便的直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一个可以Peek的项目里的东西没什么用,但是标题有十分吸引人,点进去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里面总有些东西能够继续捕获你的注意力,不知不觉,这篇我们原来不需要看的页面就看完了。Peek可以让我们专注于想做的事,如果不想看,手指松开的代价比返回的代价要小很多。
接收通知消息
说回手表,手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接收通知消息,这也是现在很多智能手表宣传的一个最重要的卖点。除去健身功能,甚至有人断言,如果你不认同抬起手腕看一条消息比拿出手机看一条消息是一种进步的话,那么智能手表不适合你。手腕是一个很重要的的地方,首先,这里足够的方便展示信息,其次这里足够的私密和贴身。相比较将信息直接放在眼镜上(谷歌眼镜)的做法,放在手腕上的信息展示更加温和,没有突兀和刺激性,并且方便。
举一个例子,比如电脑接收验证码,抬腕直接看,当手恢复正常姿势后会自动熄灭手表屏幕,如果再有需要(比如取货码),转一下手腕程序还在那里,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抬起手腕即可,这就好像手腕上有一个迷你的iPhone一样,不过它从不锁屏,随时待命。我的一个感受是,自从使用AW之后,手机的信息关注的也少了,有很多本来算是可看可不看的东西,在手机上震动的话,我有可能会点开看看,而在手表上的话,除非很重要要立马看,其余的都直接忽略了,虽然这导致了我错失了支付宝和招商银行的很多活动,但是不得不说,它让你从一些垃圾应用程序中暂时解脱出来。
3D Touch和使用AW接收通知的共同之处
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如果一个东西出现在你视野、脑海的概率不大,那么它们就倾向被认为是不重要,使用手表而不是手机接收提醒,这种区分就更加明显。
事实上,我认为这和Apple的设计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关注重要的东西,AW、3D Touch都是如此,它们在这些层面上就相当于信息过滤器,把那些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堵在门外,而专注的处理那些重要的东西。因此,这就是我认为抬起手腕看一条消息是比在手机上看是一种进步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更快的接受这条消息,也可以更快的忽视它。如果手机震动后拿起手机,手机都掏出来了,虽然是垃圾消息,但是看一看吧,总不能掏出来之后再收回去吧,人们越是抱着这样的观念,就越容易在手机上耗费过多的时间。
PS. 智能手表的交互很糟糕吗?
回到3D Touch,Apple Watch的一个交互维度就沿用了3D Touch,但是其目的更多是偏向调出更多功能。这很好,但是却不常用,因为手表的重要作用不在这里,此外,在手腕上进行3D Touch其实是一个重度操作,而这些操作有很大一部分我们是可以在手机端完成,当然,手表还是提供了这样的功能,将不常用的东西隐藏起来,通过重按调出。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再提一下手表的操作,传统的触摸屏幕,几个重要的操作是点按、滑动和多指缩放,人们认为在手表上操作不便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滑动和缩放难以操作,其实AW在这里比其他Android Wear优秀的地方是,它采用了一种叫做数码表冠的东西,这个东西按下相当于Home按键,长按相当于Siri,而滑动则相当于屏幕内容滚动以及手指缩放(照片和地图、主界面APP选择模式下),手表的操作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不堪。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它每天都被使用,并且交互很自然,容易上手。
信息展示:表盘、日历、提醒事项和天气
手表的核心功能在于显示“时间”
手表的核心功能在于显示“时间”,而时间的价值在于其可以让我们保持对当下重要事情的觉知。
我个人认为,AW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过滤器,它还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展示的平台,比如时间(作为手表最基础的功能),以及状态。比如日历、提醒事项、倒计时和秒表、微信通知、健身进度、天气、股票、音乐和照片。AW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表盘可供选择,其可定制化程度还可以,起码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展示的信息,那些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因为手腕产品的查阅方便性,频繁展示的东西就越是容易被我们认为重要,我们每天都要频繁的看时间,因此附属在表盘上展示的东西会被我们认为也是重要的。
试着想象一下时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时间?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我们对于当下的觉察,我们每次看表,看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作为主体的我——在不同的时间刻度下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的觉知。比如,我下午四点有个会,因此我要注意现在时间,不能错过了这个会,在这个“观看”的过程当中,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而作为计量单位的时间,本身并不重要,毕竟,谁关心现在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以及月亮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呢?
因此,手表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们知晓最近发生的和我们有关的最重要的事情。由于抬腕这个操作非常方便,同时通知又极其个人化(手腕会感觉震动了一下,不会影响到别人),因此手腕产品天生就有一种和我们密切的关系。 因此,日历、提醒事项等这些程序可以算作是时间的一个延伸,我们不用在脑袋里想着自己要做什么,而或让别人提醒,我们现在有了这些程序,它们的作用本质上和时间是一样的。因此,我个人比较同意IVE对于AW的定位——功能性的,以及他对于为什么做成方形的解释:为了更多的展示重要的信息。
如果我们脑袋中一闪而过什么要做的事情,之前最方便的方法是长按手机Home按键,直接告诉Siri,它会添加到日历或者提醒事项,并且在你指定的时间提醒你。而现在,直接告诉手表就行,通过“Hey,Siri”命令即可,甚至全程什么按键都不需要按,直接告诉手表,我几点要干什么,然后瞄一眼确认就行。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方便的安排和管理事项的方式。
AW里有一个功能叫做“时间旅行”,试着转动一下表冠,手表上展示的提醒事项、日历、天气和锻炼记录会跟着时间变化,这说明了,时间,本身就是容纳这些信息的一个场所,一种计量标准这一事实,而重要的,则是这些信息本身。
圆环:健身和Things APP塑造完成感的一种方式
下一部分开始之前,我想要介绍一个AW内置的程序叫做健身,它每天会设定一个卡路里健身目标,还有30分钟的锻炼目标以及每天至少在12个小时内站立连续1分钟的站立目标,分别用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同心圆环表示,这三个圆环能够保证你每天的运动量,如果你把这个圆环放到表盘上的话,你每天就会很强迫症的想要填满这三个圆环,更加上如果你打开了进度提醒的话,手表也会每天在一些时候提醒你去完成这些运动目标。
我使用过一些别的产品,比如一些健身APP和小米运动里的每日目标达成,但是我几乎从没超过5天以上完成并坚持下去的,而AW这个,很奇怪,从开箱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这个圆环放到表盘上,然后到现在35天,每天我都会完成健身和活动目标(但是站立有时候真的凑不够12小时,因为冬天到了,并且最近也没什么课,并且很多时候,码代码一不小心就是四三个小时,想着把下一个Bug调试完就站起来,但是往往是直接就忘了)。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每天看时间的时候你都要接触到这个健身圆环,看着它填不满并且系统又频繁推送鼓励你的时候,真的很想搞定它,并且,更为重要的是,600卡路里看着很难,但是做起来,起码开个头的50卡路里还是很简单的,所以你不由自主的开了个头,动了起来,于是就不由自主的完成了每日“活动”卡路里消耗。
作为这一部分的最后,我非常推荐一个叫做Things的应用程序。这个程序是一个GTD,同样可以展示一个圆环,如果你完成了每日的事项,圆环会全满,我非常喜欢这个形式,我会努力的填满这个圆环,然后就顺便解决了当天的事项,一举两得。我在发现这个程序前也用过OMNIFOCUS以及原生的提醒事项,后者只适合那些可以快速完成的事情的提醒,而前者则太过庞大,而我只是想要一个圆环而已,在发现这个程序之前,或者说,在https://post.smzdm.com/p/289076/这个作者的文章阅读之前,我不知道Things这个圆环,当初我的计划是花个一年时间学习ObjC,然后自己写一个程序来着,后来看到Things有这个功能,就直接花了68大洋买了Things。
在这一部分,我想强调一个心理的概念,“完成感”,这很重要,因为已经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当一件事情完成的时候,我们会在心中进行锚定的解除,反之,这件事情会一直占据你的注意力,你的心理资源会时刻做好对于其的反应。如果没有这种安定的完成感的话,严重的情况下会使人十分焦虑,这里点名批评一下OneNote,这个软件非常的优秀,但是设计理念反人类——一打无边无际的白纸?这会导致我们对于软件所记录内容的重要性感知的丧失,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记录无边无际的东西,那么对于已经记录的东西,它们只占有无边无际的非常小的一部分,那么它们也就不重要了。而圆环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因为其有头有尾,每天我们会去完成它,因为我们会认为这有意义,因为从形式上来说,圆环总会闭合——达到我们的目标。而即便采用数字和颜色,这种表达也不如圆环好。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影响行为。
我个人的体会是,从9月到现在,我个人大概减重了17斤左右,当然,这不一定只是AW的功劳,但是我认为其起码是有帮助的。在网上的其他人的帖子里,我还看到更多仅仅因为为了完成AW目标减掉肥的好多人。当然,在这里没有提AW的奖章机制,这个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功劳,AW会每天鼓励你运动。
健康:锻炼、正念、营养和睡眠
写在开头
此部分亦要首先引入一种普遍观点:和小米手环相比,都是通过心率计算运动量,为什么我不去买一个小米手环而是要买AW/佳明?
我觉得健身追踪最重要的是准确性,如果一个设备绑到电扇上转几圈就相当于几千步,这准确性可真的是够呛。其中的核心在于算法和传感器数量以及质量。算法需要积累或者购买,而传感器数量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你有越多的数据,你估计运动状态就可能越准确。我所知道的是,AW有一个“站立”判断,我曾经试着按照网友们教的方法,自然下垂手臂,结果发现,不论怎么搞,只要不站起来,AW就不会判定站立。我觉得这起码有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在作用。试想,你如何通过只有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和一个心率传感器的小米手环以及售价99元的设备配套的算法来保证准确性?
横向维度,准确性是依靠心率和算法判断的。如果要记录全天消耗能量,那么心率传感器就要24小时工作,这对于耗电是个很大的考验。尤其考虑到AW采用了四个,两组心率传感器,每天充电我觉得算得上是一个妥协。实在不行,可以考虑佳明的产品。
因此,在这部分开始之前,我反驳了这种看法。在很多情况下,一分价钱一分货,这句话还是准确的。因此,如果想要“健康追踪”这部分功能发挥作用,而不仅仅是希望仅仅检测“手动”运动时的消耗,就不用考虑小米手环/荣耀手环这种产品了。
保持健康的代价不算高,关键不在于每天去健身房,而在于每天保持足够的活动量。毕竟,不是对于所有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在每天抽出一段固定时间完成运动活动。时间是一种奢侈品,并且,如果要想让自己坚持下去,那么每天的形式化的“手动运动”必然是困难的,最好采用的方式是追踪全天的卡路里消耗,因为当我们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运动,而是“活动起来”,我们就更接近运动目的的本质,也就越容易做那些我们喜欢且能够保持运动量的事情,而不用每天“形式化的运动”。不是非要去健身房才能完成“所谓的目标”,坚持运动的关键在于忘记运动,当运动深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完成目标自然是轻松的并且是低花费的,也是真正潜移默化并且行之有效的。
因为缺乏长期运动的经验,以及对于营养、睡眠不甚熟悉,这里我只简要介绍下这些功能。强烈建议想要购买AW的用户看一下这个Apple对于健康APP的介绍,,四段关于怎么保持健康的短视频,真的很有用。
##多多运动
保持健康这件事儿听上去挺复杂,但其实如果在四个关键的地方来一点小改变,可能就会大不一样,只要运动多一点,睡得好一点,让精神放松一点就好。事情都是彼此关联的,当你动的多了,可能就感觉压力小了,睡的香了,可能就想吃得健康点、好点了。积极的改变,总是一个接一个,再接一个,很快你就会知道健康的选择有多明智,你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清楚,对自己的了解越全面,就这么简单。
现在的生活如此便利,办事也好,出行也好,一整天下来根本用不着怎么运动。而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就是为了运动而生的,所以平时我们需要少坐多动,多挤点时间,这一点,那一点,随便怎么动,只要让心跳快起来。要让自己保持运动,你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只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这个,这样你才愿意保持下去,我们现在坐的越少,以后才会越有越有活力。
Apple Watch 能自动将你简单但有意义的各类动作记录下来,比如你多久站立一次、你的运动量有多大以及全天消耗的卡路里有多少。PS. AW有两种心率传感器,其中红外的每10分钟检测一次心率,而另外一种则每1分钟检测一次心率。通过心率和加速度、陀螺仪等其他传感器的状态,根据Apple的自有算法,它可以估计出你每天的卡路里消耗量。在健康APP里,可以看到每天静息能量,大概1800千卡左右(因人而异),还有活动能量,500、600多,这个是每天自己设定的运动消耗卡路里量。
睡个好觉
晚上睡个好觉,这一点很重要,但各种琐事都会来打扰,没完没了的新帖子,脑子里的杂念,你正在追的热剧什么的。因此,有规律的作息,每天准时睡觉,加上适量的睡眠,会让你的头脑更灵敏,身体更健康,甚至还能抵抗一下感冒。所以,让我们保持好睡眠,不要只是每天拿几个小时打发了事,毕竟一天的好开始,往往来自一夜好觉。
良好的睡眠能帮助你的身体恢复精力。所以,每晚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得到足够的休息能改善你的精神状态。无论是时钟 app 中的就寝功能,还是第三方睡眠配件,它们都可将信息反馈至健康 app,让你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额,这个有点尴尬的是,AW的S1不能在睡觉时工作,因此我选择小米手环替代。不使用手机时钟APP的一个原因是,手机放身边很容易刷一些东西,而离开视线后,则会好很多。
平静心境
这工作我到底能不能按时搞定,外面会不会堵车呢?又忘了,密码是什么来着,我被点了几个赞?整天这样忙来忙去,脑袋难道不累吗?别忘了,它可不是永动机,所以,抽空排除一下杂念,沉浸在这一刻,不但对缓解压力有帮助,对健康有好处。有很多方法都很管用,比如抽个空,来几下深呼吸,你看,感觉好多了吧。
嗯,我当初购买AW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冲着这个功能去的。因为自己容易紧张,冥想和深呼吸确实很有帮助,并且在一些实证方面得到了实验的检验。
注意营养
我们有时吃的营养很好,有时没那么好,有时吃的多,有时吃的少。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每天吃了多少,吃了些什么,就能了解自己有哪些习惯要改变,哪些要养成。比如多吃健康的食物,而不是垃圾食品,这样的少吃,这样的多吃。吃的健康,不是要你去追求完美,而是要懂得做选择,总之,健康要一口一口慢慢来。
这里面AW能发挥作用的就是第一个:健身和第三个:冥想,但是其实这事真的是相互关联的,当你完成每天的运动目标后,真的是会想要吃的好一点。具体的各种原由,我也不甚清楚,因此就不做过多展开了。
总结
总之,当我每次在小米之家看到华米的各种手表的时候,当我看到自己的小米手环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自己在之前没有依靠手环做到的事情用手表做的还不错。我的答案就是这篇文章:
对于提醒来说,多个传感器保证抬腕唤醒足够方便,屏幕熄灭后转动手腕可以重新显示,而且,我们可以选择保留重要的通知,以备接下来完成,而对于不重要的推送,直接选择忽略。这种对于信息进行快速选择的能力是手环不具备的,换句话说,推送提醒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手表始终显示那些和我们相关的重要的东西,而手环只是单纯的提醒,尽管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其作用千差万别:如果说手表收到通知后也不显示具体消息,只是显示图标,那么它就丧失了这种信息过滤的价值,因此,方便的看到信息内容并对信息做出选择才是关键。显然在这一方面,甚至AndroidWear做的也不是很好,不过这是软件的问题,可以改进。但是,围绕着信息过滤,信息添加、处理、生态这些东西Android Wear是难以赶上的。对于信息的添加方面,AW可以用Siri,添加的事项可以在IOS、macOS多个平台显示,甚至你可以用Outlook Exchange,这无疑就是平台和生态的优势了。而且,由于IOS的封闭,所有健康信息都会被连接到健康APP,这意味着在健身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各种IOS的其他第三方应用程序,比如7分钟健身之类,所有的运动消耗都会被同步到一个地方,你的健身圆环也会被更新,而这些全平台联动的事情,对于其他平台而言,是一个重大的遗憾。
说回运动,对于每次跑步还要单独打开APP,选择“我要跑步了,你赶紧记录我的心率吧”这种传统的“智能穿戴”操作方式,这无疑对用户来说是很不友好的。正如AW在文案里写的:“随便怎么动,只要让心跳快起来。要让自己保持运动,你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只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这个,这样你才愿意保持下去,我们现在坐的越少,以后才会越有越有活力”。看到那句话了吗?——“这样你才愿意保持下去”,这意味着,要想自己的成就系统吸引用户,在他们忘记点“开始”的时候也要能够记录消耗的能量,这意味着,嗯,所有的传感器几乎要时时刻刻工作,而我认为手环目前还比较难做到这些事情。这里吐槽一句,那些SB产品经理设计出来的健身“社交”栏以及充斥着各种广告的推广栏真的像狗皮膏药一样,的确,我能理解,对于一些本身硬件就很便宜的产品来说,软件是盈利手段,不信你看看“小/华米运动”,四个底部按钮里,两个是广告,甚至在状态展示主界面里还充斥着广告,不忍直视。
总之,AW不是第一款智能手表,也不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产品(IOS从Moto X上继承了指纹识别、抬腕唤醒以及驾驶自动打开勿扰模式等多个功能,不过完成的更优雅一些,没有选择在正面面板开4个洞放红外传感器,作为Moto X 2013、Moto X 2014老用户来说)。同样,其也并不像Moto 360当时那样惊艳,不过,AW显然在更多的方面将前辈们没有做好的东西给补全了,得益于其平台的强大整合能力、对软件控制、硬件上下游产业链控制、压价的变态能力,AW算得上是一个达到我预期目的的好用的工具——信息筛选、快速记录和处理以及适度保持健身。
最后,这一个月的体验发现,这是我所认为的AW最重要的一些功能,没错,AW几乎只能看时间,不过其对于时间这个概念进行了扩展——它可以处理、过滤手机的通知,可以快速创建事项,可以让你保持对于重要的事情的觉知,我认为这是现代——一个虚拟和现实已经难以区分的时代的看时间的新的方式,以及其对时间所包含意义的现代传承。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这些功能值不值这价钱?我不知道,这取决于个人。
最后,一点小体会:对于iPhone X之前的手机,如果有了AW,那么最好开启一下按下Home按键直接解锁,因为现在锁屏界面和-1屏的展示信息已经没什么用了,所有的消息,甚至是-1屏的大部分用于展示的内容都被AW取代了。换句话说,什么是AW,AW就是IOS的锁屏和-1屏的信息展示装置,以及一个内嵌在身体里的传感器组。AW就是iPhone的一部分,AW值不值得买,取决于你认为iPhone的这一部分是否很好的完成了工作。
由AW每时每刻在测量我们心率和运动状态并且几乎是内嵌到我们身体里所想到一点体会:正如在《视觉文化导论》中所预言的那样,或许,我们终将要和“手机”融为一体,而“自我”,也将大部分在身体之外的地方被定义,比如虚拟空间,比如我们的社交媒体,身体正逐渐变成一具空壳,现实和虚拟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
更新历史
2018年2月3日 Version 2.0 添加了两个“写在开头”小标题,重点在于论述此部分重要性以及反驳一些主流且充斥着错误的观点。
2018年1月31日 Version 1.0 添加文档。